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总理谢幕回顾从政往事
  • 2013年03月08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十年奔走,十年辛劳。71岁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鞠躬“告别”。温家宝领导的两届政府,正当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年功过毁誉,且待后人评说,正如他退任之前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 “遵守游戏规则,不越雷池一步”
  1942年9月,温家宝出生于天津市北郊宜兴埠镇温家胡同8号。温家宝的祖父温瀛士是著名教育家,早在1930年他就在宜兴埠创办了“普育女子学堂”,后男女兼收,更名为宜兴埠“士范小学”。
  1952年,温家从郊区搬至南开区达摩庵前胡同后,全家依然从事教育工作,父亲温刚是中学地理老师,母亲杨志云是小学语文老师。
  温家居住的胡同在老城里,是最受天津传统文化影响的区域。温家正对门的邻居、曾经做过中国驻欧盟大使的宋明江说:“住在这里面的居民,是最纯粹的天津本地土著居民。”老城里文化看重礼数,尊师重教,许多人家都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
  少年时代的温家宝安静、规矩,又很腼腆,遇到胡同里的长辈,他都会热情地打招呼。碰上在家中行五的宋明江,他会叫声“五哥”,比温家宝母亲年长十多岁的宋母,温家宝则尊称她为“宋奶奶”。为人处世方面,温家宝继承了父亲的谦逊,又能像母亲那样与群众贴近。温母杨老师是街道代表,跟如今居委会代表类似,由于性格外向,她与周围邻里相处融洽,小朋友们有时叫她“温娘”。
  温家宝独处时候多,群聚时候少。他喜欢读书,在那个年代,《幼学琼林》、四大名著等书籍,已经在胡同里孩子们中广为流传。
  温家宝不喜欢一般的游戏,比如捉迷藏、弹球等,他从来不参加。但他喜欢下棋,而且并不以胜负为目的,只是当作一种趣味。玩游戏时,宋家排行老三的宋明荷发觉,温家宝往往是建立规则的人,“他很遵守游戏规则,不越雷池一步。但对于违反规则的人,他往往采取原谅的态度。”
■ 因为家庭出身问题,错过清华
  1954年,温家宝考入南开中学。从家到学校十几里路,初中生温家宝每天往返四趟,中午也回家吃饭。
  南开中学注重传统教育,此前包括周恩来、梅贻琦等名人都曾在该校读书,这对少年时的温家宝影响深远。他的大学同窗潘桂堂记得,“温家宝家有一张周恩来总理的照片,就是意大利摄影记者拍的《沉思中的周恩来》,他每次搬家都挂在他的床头。”
  温家宝中学成绩不错,虽不属于出尽风头的高调学生,在一位如今住在香港的同学眼里,“他跟人等距离交往,没有亲没有近,不搞小圈子”。
  1960年,温家宝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温家宝一直想考清华大学,“当年胡同里一个姓刘的东北人,他儿子就考上清华了。”温家宝母亲提过好几次,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温家宝错失考清华的机会,“凭他的能力应该没问题”。
  温家宝在大学里读地质系地质找矿专业,全系共七个班,温家宝在三班,当时班上有28个男生、3个女生。男生14个人住一个大房间,潘桂堂跟温家宝当年睡隔壁床,温住上铺,潘在下铺。
  温家宝读书一贯认真,“我们在五年当中一共学了四十多门功课,他基本门门都是优秀”。潘桂堂记得,温家宝野外实习也很好,北京周口店是温家宝当年的实习基地,从测量、填图到考察地貌,他样样不落后。
  地质工作需要整天跑野外,接触大自然。在那个年代,大学生们也经常利用假期赴各省实习,住到老乡家里。有时候头天晚上在炕上睡一晚,第二天起来发现满身都是虱子,“还不能嫌脏,要和老乡一起捉虱子比赛。”潘桂堂笑着说。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后来看到温家宝当总理时经常下基层与老百姓倾心交谈,一点也不觉得意外,“这是他很自然的一种职业习惯”。2009年元宵节时,赵鹏大受邀与中央领导欢聚,看到第四个节目时,温家宝突然跑到赵鹏大身边拍他。两人就那么站着聊了好久,赵鹏大对温家宝感慨道:“看你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的表现我感到很亲切,都是我们校风的自然流露。”温家宝连说了三声:是,是,是。

■ 西北锤炼
  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作为全班两个党员之一,温家宝在本科毕业时被保送读研究生。1968年研究生毕业时,温家宝主动要求前往“边塞”甘肃,他被分配到武威以西500公里的酒泉,一干就是十多年。
  温家宝身处的建国初期,地质专业毕业生去边疆野外队天经地义。他的本科同学毕业时,填志愿基本是第一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第二是“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第三个是“到祖国边疆去”。
  温家宝在酒泉的工作单位叫地质力学队,他任队技术员,主要从事祁连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即填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供找矿用。据《兰州晨报》报道,温家宝从地质技术员干起,常年奔波在野外,用老同志的话讲,一年四季穿皮袄,没有见过夏天。至今仍供地质部门使用的祁连山幅1∶20万区调图,就是在他的参与下绘制完成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曾经在甘肃地矿局与温家宝共事。他回忆道,“温家宝的工作能力是很有特色的,他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也能够给领导出谋划策。”
  1981年,温家宝被提拔为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更大的政治机遇也很快到来。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谈到“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
  在此背景下,时任地质矿产部部长的孙大光开始在全国地质系统考察干部,为部级后备干部选将。
  “从1980年开始,先后组织了五批这样的考察,涉及三十多名中青年干部。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批和第四批考察。”2010年1月13日,在孙大光去世五周年纪念日,温家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称:“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是这样从山沟里被选拔出来,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
  在西北山沟里磨砺十四年后,1982年,温家宝由甘肃调入北京地矿部,担任正局级的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

■ 从地方到中央
  赴地矿部工作后,温家宝曾经给潘桂堂写去一封信:
  “经中组部批准,上个月我已调任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这对于我来说有着一副不轻松的担子。前面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困难很多,我还是坚持这样的人生要义:聪明老实,且多闻多思,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公道自在人心。”落款时间是1982年12月19日。
  1983年,温家宝就升任地矿部副部长,分管计划、财务等工作。
  对于孙大光的知遇之恩,温家宝心存感念,即便后来到中央工作时,也不忘逢年过节看望老领导。“我父亲不过是发现了一个人才而已,他只是做了一个伯乐。”孙大光之女孙茜苓说。
  在地矿部副部长任上不足两年,1985年春天,温家宝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据人民网2012年报道,温家宝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重用,主要因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选干部不任人唯亲,很重才干”。胡耀邦的挑选标准有四个:副部级以上、年轻、学历较高和有才能。一位曾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近10年、作为温家宝直接下属4年多的人士说:“中组部考察时,发现他各方面才能很全面,人品也好,而不仅仅是个只懂技术的干部。”
  关于这段往事,胡耀邦之子胡德华曾对《东方早报》回忆:“王兆国同志跟我讲过,当时他是中央办公厅主任,他就跟我父亲提出来,说:‘中办还要有一个副主任,耀邦同志你看选谁好?’父亲就说:‘中办这个岗位非常重要,你要选一个非常优秀的干部,最好选一个我不认识的干部,要选你认为最优秀的。’因为如果选他认识的,将来一些原则问题不好处理。这样,兆国和中组部专门挑选了家宝同志。”
  从中办副主任到主任,温家宝给下属留下工作非常细致的印象。“我们写的文件,包括研究室的领导都觉得没问题了,他还是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措辞不当等。”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办工作过的吴稼祥觉得:温家宝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
  之后,温家宝从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分管的事项愈发繁重。1992年后,温家宝以政治局委员身份兼任书记处书记,主管财经、科技、农业和农村工作,兼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等职务。
■ 敢负责任
  1998年3月,温家宝在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在随后出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那一年夏天长江抗洪抢险行动中,温家宝担任总指挥。
  据人民网报道,当时,湖北武汉汛情告急,荆江已超过国务院规定的分洪争取水位,舆论急切要求炸毁荆江大堤,分洪以保武汉三镇。当时难以抉择,如果炸堤分洪,公安县将化为泽国,40万人无家可归,并造成15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而万一决口,武汉三镇将遭淹没,损失更非千亿元所计算。
  作为前线总指挥,温家宝最终决定固守大堤。经过护堤官兵艰苦卓绝的努力,大堤保住,洪水终于退下。温家宝后来曾跟老同学潘桂堂说起此事,“除了根据自己的专业做出一些判断外,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听了气象专家和水利专家两方面意见,没听当地人的。”
  “这次表现充分说明,温家宝是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马玲在她关于温家宝的一本传记中提到,“温家宝后来跟孙大光说,当时他已做好准备,如果大堤决坝了,他会承担一切责任,从那儿跳到江里去。”
  《华盛顿邮报》也评价他“具有领袖气质,敢做决定,敢负责任”。在温家宝2003年就任总理后的首场记者招待会上,他说:“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
  温家宝从小立志,跟随偶像周恩来的步伐入南开中学读书。1968年他离开学校步入甘肃地质工作第一线,从最普通的找矿技术员做起,一步一步走上总理的岗位。
  走过十年总理任期,温家宝在2013年两会后将卸下重担。一如当年对他母亲许下的诺言,温家宝确为国家干了大事,功过如何,也将留与后人评说。
         (据《南方周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