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民企“一代枭雄”狱后反思
顾雏军:曾自比“项羽”    现自嘲小人
  • 2013年02月27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我从小时候起就喜欢项羽这样的人,破釜沉舟,我就带我的人,凭一杆机枪,纵横天下。如果我因为高血压糖尿病死在(监狱)里面的话,在我心里,我就是楚项羽。但我相信,所有人都不会这么评价的,我就是个小人物,没死已经很不错了。”
  当顾雏军卷土重来,很多人不禁感到讶异:他还活着。耐人寻味的是,2005年,关于“国退民进”的大讨论成为压倒顾和科龙的最后一根稻草;7年后顾出狱恰逢十八大,公众的话题恰恰相反——“国进民退”。顾雏军成为某种象征:他和他麾下的公司,正是本世纪之交那一轮改革探索的半成品。
  做人总要有点骨气
  2012年9月14日顾雏军出狱,并于当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很多人不禁感到讶异于他还活着。
  没错,7年前他因虚报注册资本罪入狱。在经历了整整7年的牢狱生活之后,顾雏军没有死。他到底还是扛过来了。不过,今年53岁的他看起来却比这个岁数老得多。他中风过一次,左眼经常眨得飞快,可左嘴角又经常不听使唤。他瘦了30多斤,当年的西服和风衣如今穿起来直晃荡。
  他几乎丧失了所有个人财产,包括那些股权、土地、房屋和存款。现在的他全然成了一个穷光蛋,靠当年的下属们接济维生。
  “做人总要有点骨气。”他说,“再见面的时候,我要么已经是个成功的物理学教授,要么已经回到当年那种气场。”
  1989年,30岁的顾雏军本来就是江苏工学院的讲师。也许,顾雏军没有辞职下海,他应该早已是个能源教授了。
  不过如今讨论这些物是人非,对顾雏军来说,“这个经历对我来说不值钱,我可以像扔一个旧鞋子一样把它扔了。”
  狱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顾雏军坦言“楚项羽”是自己心中的偶像,并用来自喻。“他在我心中活了2000年。你失败了就失败了,回去以后再面对江东父老,说我被刘邦那小子骗了,怎么样怎么样,就不要回去丢脸了。带8000子弟兵出来横扫天下,最后由于自己的原因失败,无脸见江东父老,这是最好的。”
  自恃清高的楚霸王,正如当年过度自信的顾雏军。“他膨胀了。”2012年,一位顾雏军的好友分析说,“我见过太多企业家了,在他们最成功的时候,一呼百应,追随者众。这种氛围下,很难不被冲昏头脑,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当顾雏军2001年收购科龙的时候,这个苗头逐渐显现。将自己的实业转入了资本市场,“隔行如隔山,汽车的技术、渠道、市场、周期和家电完全不一样,他哪来的自信?”
  直到自己被判入狱,顾雏军方才如梦初醒。现在顾雏军表示,自己不准备再从商,扮演一个“落寞枭雄”的角色。顾雏军用5年的时间开创了自己的企业,却用七年的时间平息自己的“气焰”。“我现在已经没什么东西了。”透出了一代枭雄的豁达与无奈。
  “我坐牢的时候,经常想到李清照的这首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个时候我就觉得,人生很短暂,如果我因为高血压糖尿病死在里面的话,在我心里,我就是楚项羽。但我相信,所有人都不会这么评价的,我就是个小人物,没死已经很不错了。”
  或许是自己借鉴于自己的领悟。当提及关于两个儿子的未来时,顾雏军表示,“我建议他们当科学家,不要去从商。从商太无聊了。”

  李肃:顾雏军是个技术迷
  和君创业咨询总裁李肃表示,自己讲课的时候经常讲这个案例——把黄鸿年、唐万新和顾雏军这三个人放在一起比较。这是他认为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三个坐标。
  黄鸿年完全是个像索罗斯一样的资本大家。他没想过弄那个产业,最后把它弄上市,倒出钱来就行。他最后把东西卖光了,赚了100亿,就去日本做纯粹的股票生意了,做金融衍生工具、做空、买股票。他发了大财,最后在香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唐万新不是。他是介于金融大家和产业整合大师之间的一个人,满脑袋是梦。他不是站在金融上说金融,他是用金融的眼光说我怎么能够把一个产业做出来,把产业整个领袖出来。他很有国际视野,天天在那儿做梦,研究这个梦到底有多少金融价值。
  顾雏军在李肃的印象中,其实是个发明家。满脑子是技术,做技术梦、创新梦,而且不光这点东西。他谈得最多、最细、最痴迷的兴趣点就是技术,什么能效比、功能设计、变频速度、制冷理论、节能体系、低碳领域……你看得出来,这个人起家点是从这儿来的。他是从技术路线往上升上来的一个人。
  唐万新坚决反对高技术,他一点技术感觉也没有。你跟他说技术,他不信的。那他是怎么起来的?他一开始炒股票做小生意,股票做大了以后,他老是听拿什么概念能够打动股市,就痴迷了,就信了。唐万新认为,一个产业思路,最后向下执行的时候是人力资源总监的事,一定能够挖来人,一定能够更换人。然后,一个大的好的战略资源嚼起来一定有价值,能够从股市拿到钱,从银行拿到钱。
  顾雏军绝对有成本意识。他那个年代,在WTO整个体系里面,就是谁有成本谁就活。国外企业比国有企业高一块,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高一大块。所有的乡镇企业、大制造基地都是靠成本优势。
  这个人从技术专家到成本控制的出口专家,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战略思路。国内当时人们已经不信他了,科龙企业当时已经臭名远扬。于是顾雏军就先不理国内,先打国际市场。
  他靠原来的生产基地就把外销做起来了。海外销售从6700万美金打到4.17亿美金的过程,就是降低成本的过程。只要代工体系做出来,他就活了,基本格局也做好了。这时候,他再来研究国内市场怎么打,高中低端怎么分布。
  李肃称,顾雏军的主业就差一步。“只要再过一年,最多两年,等他的三大生产基地建完了,三大基地对着三大海外公司。那边(代工)一起来,就无所谓国内了。如果不出事,他这块会进入良性,是能成气候的。”
  李肃认为顾雏军是那个年代最接近企业家的一个老板。90年代就两拨商人,要么是浙江的,会干生产;要么像黄鸿年这样会玩资本的。中间的都是两不沾,像德隆,就死了。“顾雏军是最接近浙江这帮人的,会干运营,特别少见。他又在顺德这样一个制造企业家的地方,等于在珠三角制造基地,靠成本优势起事,又在里边拉动它。”
          (据中国新闻周刊网)

■相关链接
  当年的顾雏军
  当年,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曾经拥有5家上市公司、30多家企业,横跨家电和汽车两大产业。作为当年中国第二大冰箱企业“科龙”的前董事长,他掌控着年产800万台冰箱的生产基地,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伊莱克斯。这还不算,一旦华东和扬州的生产基地投入使用,这个数字将上升到1300万台。这就是说,他麾下的冰箱产能将达到世界第一。
  当年,顾雏军曾经不止一次地对人说:“等我老了,走到大街上,希望听到有人喊:看,那个老头就是冰箱大王。”
  当年,顾雏军曾是“中国第三代民营企业家领袖”。他以青年发明家和海归企业家的身份,不仅运作了格林柯尔公司的香港打包上市,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花不到10亿人民币的资金,完成了对一系列亏损国有企业的收购。其中,包括科龙、美菱、亚星客车和襄轴这样的上市公司。
  当年,顾雏军的终极梦想曾经是“收购百家公司,雇佣百万员工”。更有甚者,他曾经在自己最后的法庭陈述里声称:“我的梦想是在我有生之年,能把中国五个行业都做上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5年1月20日,顾雏军登上了第二届“胡润资本控制50强”名单榜首。
  驱动命运的轴承在动力最强盛的时候戛然而止。
  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被捕。该案于2006年11月和12月两度在佛山中院开庭审理。
  (据中国新闻周刊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