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2月18日
作者:
-
【PDF版】
|
|
 | 锅炉工高振河在操作机器。 |
|
老高名叫高振河,是东营区龙居镇崔高村村民,他在镇上一家纺织企业做了十年的锅炉工。谈起半生经历,他感慨造化弄人,错过了几次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但如今57岁的他培育出两个大学生,女儿即将进入中国邮政工作,儿子也即将拿到一级建造师的资格证书,薪水也将增加。再没有儿女争气让老高高兴的了。一家人虽辛苦,但都身体健康,家庭和睦。高振河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工作越干越有劲,日子越过越红火。 没接成的班 老高1957年出生,上学的时候刚好赶上了文革。半天上学半天务农,他的学业始终没有耽误。19岁正在上学的他迎来了人生中一个不错的机会。 按照当时流行的“接班”政策,他可以去淄博,接替父亲在当时叫做“山东铝厂”的单位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人,不必再靠天吃饭从黄土里刨食。基础良好,高振河顺利通过了“接班”考试。马上要去单位报到了,母亲却说:“你还在上学,以后还不知道怎么样,你三哥在家种地,不然让他去吧。”一向孝顺懂事的高振河便依从了母亲的安排,继续回学校读书,把这机会让给了三哥。 三十多年过去,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山东铝厂”早已更名,高振河三哥一家也在淄博扎了根,几年前三哥本人在这家企业党委书记的位置上光荣退休。 没转正的民办教师 1978年,高振河成为龙居镇当时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留在村里做起了民办教师。村里师资力量有限,高振河便同时教着数学、语文等科目,每月领5元钱的工资,日子并不宽裕。 1982年后,土地政策落实到高振河所在的村镇。结婚不久的高振河和昔日的大家庭分家,民办教师的微薄工资勉强糊口,生活十分困难,幼小的儿子嗷嗷待哺。另一边,村里其他人纷纷在土地政策改革后分得了自己的土地,靠种地收入翻了好几番。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高振河说:“我拿过5块钱的工资,11块钱的工资,后来拿15块钱工资的时候我就不干了。”就这样,1985年前后,他辞去民办教师的工作,专心侍弄自家的十几亩土地。 可让高振河没有预料到的是,辞去教师职务仅仅七八年光景,1992年前后,当初的民办教师纷纷转正,成了公办教师,教学条件好了,教师的工资水平也开始了大幅度的提高。如今与高振河同一批的教师大多已经退休,每月可以领取四千元的退休金,而自己每月辛勤工作却只有一千五百元的工资。 成为心病的房子 高振河的儿子读完了研究生后在威海建设局工作已满两年,起初工作地点在乳山市。接近而立之年,儿子于2010年在乳山贷款买下一处90平米的房产,由于工作时间尚短并无多少积蓄,高振河为儿子交了9万元的首付款。即使是这样,每月缴完1700元的月供,除去生活开销,儿子一月3200元的工资所剩无几。 不巧的是,2012年底,儿子被单位从乳山调回威海,而那套没有装修更来不及入住的新房子就被晾在了乳山,唯一的联系便是每月去银行缴月供。由于日后常驻威海市区,父亲为自己付了首付款的房子成了儿子的心病,也成了高振河的一块心病。威海市区内高昂的房价让儿子望洋兴叹,还在还月供的房子也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终于迎来了转运 好在57岁的老高终于等来了生活的眷顾。 今年年初还在读大四的女儿顺利通过了中国邮政的考试,3月份将被分配实习。眼看着女儿即将获得稳定的工作,这让高振河很欣慰。 儿子一直在准备的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也已经通过大半,完全通过后,一级注册建筑师的资质将为其带来不菲的收入和一个可以预见的更加宽裕的生活。 如今高振河是村里唯一一户拥有两个大学毕业生的家庭,自家还承包了三十亩棉田,收入颇丰。虽然瘦弱但却健康的高振河这个年过得十分开心,他笑称自己“终于转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