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官员财产公开的困境
  • 2013年02月04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今年广州市“两会”上,范松青一番有关官员财产公示的言论成为舆论的热点。媒体称赞,并冠以“财产公开第一官”的头衔。“誉之所至,谤亦随之”,对范松青的质疑随之而来,有人质疑他沽名钓誉,有人质疑他公开财产的真实性,有人则认为他触碰了官场的潜规则。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赵耀彤也想公开财产,谤还没来,妻子先不干了,“你公开,就离婚”。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从1987年首度提出动议到现在,历时20余年,在29地进行了试点却始终未能在中国真正推行。偶尔有几个想带头公开的却遇到来自同僚的、家人的甚至社会的种种质疑、阻挠,看来官员财产公开真不是那么简单的。
◇ “你公开,就离婚”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赵耀彤早就想公开家庭财产,尤其是“被人给气着”的时候。
  让他气的事情,通常是“看到一些职务比我还低的人,过得那是什么日子”,以及“被人说,你一个法院副院长,肯定如何如何”。
  赵耀彤的职位、级别不高,权力可不小。“每天都有寻租的机会,不用寻,都是送上门的。”
  《走向共和》里,袁世凯“提案”废除科举,但他不上折子,却让张之洞上。为啥?他袁世凯没有科举功名,上折子废科举会被人说有私心,也没有说服力。张之洞是有功名的人,科举出生,清流领袖,他提出废科举就有说服力。
  赵耀彤很懂这个意思,说,先前这些公开家庭财产的官员,大多生活在“清水衙门”里,可自己不一样,如果勇敢公布出来,又有更深层次的价值。
  他说这是“大丈夫做事”,倒不在乎自个儿的仕途得失,但妻子的情况却让他无比纠结。
  赵耀彤的妻子在一个众所周知的肥缺机关,福利优厚。
  “作为家属,我算是沾了媳妇单位的便宜,却因为自个公布家庭财产的主张,把人家单位放在火上烤,那我算什么人呢?”赵耀彤觉得没法过道义这一关,知道他想法的友人也因此劝他打消念头,而妻子已经放话出来,“你公开,就离婚”。
  “也许有一天,我会豪气冲天地上微博捅出来。”赵耀彤并没有放弃。
  赵耀彤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广州“两会”上,范松青提案公示财产,并带头公示自己的财产。江苏省宿迁市某县科技局副局长见到范松青的言行后,心向往之,说“愿意成为江苏省宿迁市公务员财产公示第一人”。不过这些人都和他一样纠结着。范松青开完会回到家“妻子的脸色也不好看了”、宿迁副局长的老婆为了财产公开也和他吵得天翻地覆。
◇ 撼泰山易撼潜规则难
  讲多少范松青、赵耀彤他们的故事,都不如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历经20余年终未推行更有说服力。人说范松青公示财产是破坏官场潜规则,什么是潜规则?《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的作者、“潜规则概念之父”吴思说:“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官僚集团,编者注)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许多本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我找不到合适的名词,姑且称之为潜规则。”
  吴思作品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崇祯帝登基后提倡“文官不爱钱”。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上书皇上,大意是说就领那么点工资,根本就不够花的,“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不贪就没法活。并现身说法,说有人给他送过银子。崇祯很是欣赏,要提拔他,有望一步登天。可是皇上让他说出给他送礼的人的名字,他是死活不说。最后韩一良因为不肯说出行贿者,也就没有“一步登天”。
  是什么力量能让韩一良冒着欺君杀头的罪名都不愿说出行贿者的名字?作者分析是现实和理性的力量。“整个官吏集团已经把俸禄外的收入列入了每年每日的生活预算,列入了十年八年甚至整个生命周期的预算,没有俸禄外收入的生活和晋升是不可想象的。韩一良没有力量与现实的规矩对抗,他也没有打算对抗……他也把灰色收入视为理所当然……”
  不遵守潜规则、不收受贿赂是什么样呢?海瑞落个“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比海瑞早一百年,明朝的秦纮也是个清官,结果妻子儿女“菜羹麦饭常不饱”,家里人跟着他饿肚子。
  如韩一良者是自发的维护这潜规则,当有人挑战潜规则时,则必定群起而攻之了。“贽居珥笔之列,调饪之地,独手遏群邪,君上不亮其诚,群小共攻其短,欲无放逐,其可得乎?”一片真心想干点利国利民的好事,结果皇上不高兴、同僚也攻击,最后被放逐。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潜规则,更是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说“撼泰山易撼潜规则难”真不为过。
  回过头来我们看范松青,虽然也有对他公开财产真实性的质疑,但是好在不是“群小共攻其短”,而且为他叫好的大有人在。
◇ 特赦是官员财产公开的突破口?
  潜规则难以尽除,历史早已说明;官员财产公开,难以施行,20余年来的历程可以佐证。非此即彼式的思维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似乎效果并不明显。一种折中、妥协的方案——特赦,最近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特赦问题,一直与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如影随形,并至今争论不休。
  早在14年前,“特赦”贪腐官员的建议即已被学者提出,并引发第一轮舆论争议:1999年,时任湖南省委组织部党员管理处副处长的王明高组织了一个课题,名为“新世纪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对策研究”,研究提议设立一个全国性的“退赃账号”——让所有主动交出赃款的腐败分子,能够得到“赦免”。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说,“当时99%以上的人都反对。”这个建议不了了之。2009年前后,新疆阿勒泰等地试点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特赦”旧话重提。围绕这个话题争论的还是很厉害,亦不了了之。
  最近的争论,则是第三次。反对特赦者或认为这明显有违公平法治,有损人民利益;或认为应推行全面反腐。而赞成特赦者则认为,用一些已经难以追回的损失去换一个更好的制度安排,是值得的代价,只要能从此依法惩治。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反对特赦,认为:“这个逻辑(指对贪官特赦,编者注)是极其不合理的,为了让官员有动力改革,就不抓他?你是先容忍了,再找个法子大赦,太荒谬了。除了用荒唐,无话可说。”
  吴思则支持特赦。“使中国很和平地,不流血地完成一次转型。就得通过一场交易,交易的内容,就是用特赦来换取改革的启动。这是一个无奈的办法。如果不给一个出路,他们就会成为公开的反对者。有的愤青说,反对怕什么,杀他。那是愤青不懂现实,他们反对的手段高明得多,最后会让这个事情无疾而终。也可以有另外的道路,就是来硬的,不妥协,不仅不给你好处,还要让你掏钱。但强推很快就会碰钉子,处处碰壁,需要极强的人物才能推下去。当然靠民众的力量也可以,那就是革命,但代价更大。”
  吴思说:“如果赦免的核心是让反贪日后可以做到零容忍,把以前的清了,今后就见一个抓一个,如果这个能实现,就是改革跑赢了腐败……”

(本报综合)
编后
  古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官员不敢公示个人财产,自己有问题,不敢公开,是为身不修;自己要公示,爱人、亲戚、朋友不开心了,这是家不齐;财产公开制度不行,对腐败没有制度上的约束,贪官杀之不尽,是国不治。
  海瑞之所以名留青史,是这样的清官太少了;韩一良之所以不说出行贿的人,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太多了。官员财产公开是一项有望改变官场生态的制度,奈何终是难产。特赦是一种现实的利益计算,但估计舆论上是说不过去的,群众一定不会买账。最终将走向何方,现在也只能拭目以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