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1月16日
作者:
-
【PDF版】
|
|
|
□评论员:郝文杰 东营经济又传喜讯。2012年东营出口49.8亿美元,增长14.3%,出口增幅连续12个月位居山东省首位。这是东营工业生产总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破万亿之后,传来的又一个喜讯。这个荒碱滩上成长起来的年轻城市,正在铸造一个新的奇迹。也有人称它是东营经济现象。 东营市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荒碱滩上建起来的城市,因为胜利油田而建市。建市的时候,东营除了油田几乎是一无所有,没有工业,没有产业。世世代代的东营人基本依靠种地捕鱼为生。而东营大部分地区都是除了荆条林啥也不长的盐碱地。至今,在广饶乡村老年人中,还留有东营一穷二白的印象。 就是这样一个年轻、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底子的城市,却在短短30年间发展成为山东省工业和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2012年全国民营经济500强中,东营有12家企业上榜,为全省之最。东营经济的骄傲还不止于此。全国石油装备主营业务收入三分之一来自东营,全国子午胎产能五分之一在东营,东营还是全国地炼产能最大的市……2012年,在严峻的国内形势下,各地经济放缓,东营经济却一枝独秀,捷报频传。而且,这些成绩都是土生土长的东营人经营的东营企业创造的。东营何以如此?我一直在追寻这个答案。 在我看来,还是人的因素。之前在东营大王镇采访一位从农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时问:“大王镇为什么能够成为大王镇?”他思量了一下说:“根本的原因还是大王人敢于用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思想。”如今的大王人,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民营企业家,他们在改革开放后带领父老乡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企业的奇迹。大王如此,整个东营也如此。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石油开发之前,东营南部人多地少,北部多是荒碱滩,自然资源不丰富决定了东营人只能与天争、与地争,谋求生存。这也铸就了东营人的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种精神从东营企业的当家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身价300亿的华泰集团掌舵人李建华至今没有坐过头等舱,生病没有住过院;“认准炼铜这一行,我们就要干到底,做世界上炼铜炼得最好的企业。”开创了世界第四代铜冶炼新技术的崔志祥还在寻求更高的目标……他们是东营众多企业家的缩影。 现在,东营又推出了扶持创业计划。东营要打造更多的李建华、更多的尚吉永,更多的崔志祥…… 这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城市,生活着一群奔跑的人们,续写着一个个永不停息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