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岁老人想捐眼角膜儿女顾虑多
  • 2012年12月05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王景尧老人虽年事已高,但报纸上的小字都能看清。 本报记者 王娇 摄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行善无门更让人遗憾的事了。尤其是对于王景尧这位虚岁100岁的老人来说,捐献眼角膜这个此生最后的心愿,因为各种不得已,而渐渐向他掩上大门。
  在王景尧枕边一张折皱的信纸上,记录着五位曾经想和他一起捐献眼角膜的好友的姓名。“他们都先我一步走了,现在只剩我一个人还活着,如果还是没法捐献我的眼角膜,我觉得愧对自己,也愧对当年的老朋友。”  

“好好的眼睛烧了埋了,多浪费”
  “我今年虚岁100岁了,准备过世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让他们能重获光明。”近日,王景尧老人自己推着轮椅车在石油大学院内散步,喃喃地说着自己的心愿。
  王景尧老人虽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我还能自己做饭吃,上下楼也不要人搀扶。”王景尧家住东营石油大学二区一栋老楼,他经常独立从二楼下到一楼,推着放在楼道里的轮椅,在学校里走走,走累了就坐着轮椅回家,读读书,看看报。
  随手拿起两份报纸,王景尧老人单挑那字儿小又密的文章,逐字逐句地读给记者听。毕竟上了年纪,老人耳朵微微有些聋,但精神头很足。
  “我考虑自己的身体情况,捐献眼角膜是最合适的。”王景尧拿出他在鸿港医院的病历,说自己88岁时得过胃癌,做了大手术,胃切掉一部分,当时住了很长时间的医院,子女轮流照顾他,他心里惦记着孩子们太累,一能走路了,他就立即搬出了医院。
  王景尧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只有两个女儿留在东营。如今,他的孩子们也已步入老年。  王景尧之前和子女说过,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希望子女能把他的骨灰撒到黄河里,不要送回黄县老家。“1962年来到东营,在这里呆了50年,有感情了。”王景尧老人希望以一种亲近自然的方式安葬在这里,也能让子女省不少心。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孩子们的反对。他仿佛预感到自己走后,会和老伴儿一样,被送回老家,入土为安。他希望有人能说服他的孩子们完成他的心愿。
  “好好的眼睛就这样烧了、埋了,多浪费。”王景尧老人说,他不仅想捐献眼角膜,还想捐献遗体,“我的心脏很好,也可以救人”。王景尧不明白,这是一件好事,让需要的人获得新生,不就等于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世界延续了吗?为啥自己想得开,子女们反倒不同意。
东营仅有20人登记捐献眼角膜
  “捐眼角膜、捐遗体,这不是老人一个人的事情,是我们全家人的事情,我们需要慎重思考。”王景尧老人的一位女儿对此事不愿多说,只强调事情还没决定,要等等再说。
  东营红十字会的会长李玉莲说,百岁老人捐献眼角膜,这将刷新东营的捐献纪录。目前,东营有17位市民登记捐献遗体,22位市民登记捐献器官,20位市民登记捐献眼角膜,但已实现捐献的仅有两例。
  “这两例是捐献了遗体。”李玉莲说,登记捐献的市民人数是逐年增长的。但还是有部分市民认为让老人捐献器官,不太忍心,有些不符合传统观念,这种旧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
  “捐献者必须是生前自愿或身后家属同意,以自愿为原则。”东营红十字会的另一位工作人员说,如果捐献者执意捐眼角膜,但家属坚决不同意,最后很难实现捐献愿望。因为按照要求,眼角膜捐赠志愿书上除了捐赠人签名,还需要其直系家属的签名。
  该工作人员说,毕竟捐献者生前填写志愿书,去世后还需要有执行人来负责完成这件事。如果执行人到时不通知相关部门老人去世的消息,就无法完成捐献,而且也不能追究执行人的责任。还有些捐献者家属当听说为了保证眼角膜质量,需要取捐赠者的整个眼球,就无法接受了。
  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此类临时撤销捐赠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只能以劝捐为主,但必须尊重捐献者及家属的意见。”据该工作人员说,他们也想过招募一支劝捐员队伍,主要工作是到医院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与病危患者家属聊天,动员他们将亲属的眼角膜捐献给即将失明的患者。但这个工作极其难做,很容易引起患者家属反感。所以,从语速、语调到用词,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需要格外注意,对劝捐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这个工作还是完全义务的,很难招募到一批合适的人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