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中国成立60多年
政治语言一路变迁
  • 2012年12月05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政治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不同时期的政治语言特点及政治语言变迁背后反映的是现实政治。
1、革命家式政治语言
  新中国成立以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工作在农村,对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了解,这使他们更加懂得怎样跟农民等普通大众沟通。“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等,这类大量极寻常的口语化的贴近人民的政治语言的运用,极大地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使其轻而易举地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2、口号式政治语言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我们党领导和号召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口号。大跃进时期,则流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超英赶美”等等。拨乱反正时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使我们党走上正轨,为尽快清除“文革”遗毒扫清了思想障碍、赢取了民心支持。改革开放时期,“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政治口号,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和勇气,形成了一股由党领导的、亿万民众参与的改革潮流。这些政治口号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等各项事业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
3、工程师式政治语言
  据统计,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当选的政治局常委多是理工科专业背景出身。因此,大批理工科干部上台执政也给政治语言带来了新变化。与工程师严谨、精确的思维方式相一致,严谨、逻辑性强、专有名词和数据等规范书面语的大量使用成为这一时期政治语言的主要特点。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到:“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这句话对前进道路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风险的描述,典型地体现了逻辑思维严密无懈的特点。            (李德昆)
白话文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从北京推向全国。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白话文运动先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文中提出:白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这个纲领性的意见,很快就得到陈独秀的响应。1918年1月,《新青年》实现自己的主张,全部改用白话文。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在文艺方面首先突破。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白话文运动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年之内,白话报至少出了400种。

延安整风运动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提出整顿党风、整顿学习、整顿文风的号召。2月8日,毛泽东又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毛泽东的这篇《反对党八股》正好顺应时代的要求,明确点出了党八股的坏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每条罪状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使人对党八股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