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我想吃包子,还想听音乐 |
东营一中“校长信箱”让师生们的不少心愿变为现实 | |
- 2012年12月05日
作者:
-
【PDF版】
|
|
 | 中午放学后,同学们在食堂卖小笼包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 本报记者 李沙娜 摄 |
|
“校长,我想听音乐!”“校长,我们宿舍冷!”“校长,我想和你讨论下教育方法!”近日,东营市一中喜欢吃小笼包的小婷和小芸(化名)通过学校设立的“校长信箱”给校长写信,让同学们都吃上了食堂的小笼包。学校宿舍里的暖气由冷变热,吃饭时能欣赏到舒缓的音乐,这些都是该校学生通过“校长信箱”变成现实的。 俩女生“大胆”写信给校长求包子 四天后,全校师生都吃上了小笼包 12月4日中午放学时间,在东营市一中食堂,有两三名女生气喘吁吁地跑进食堂,等着小笼包出炉。不到两分钟,已经有十几个人在排队“抢包子”,有的男生一下子买了四笼,老师们也加入了买包子大军。 一位在排队的老师笑着说,这个冬天,小笼包成了食堂里最受欢迎的饭,功劳竟是两名女生给校长写信“求”来的。11月16日,两名高三女生小婷和小芸“大胆”地给校长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校长:您好,请允许您的学生这样冒昧地称呼您(亲爱的)。我知道,您来了以后,学校食堂发生了巨大变化,饭菜花样很多,增加了打卤面、馄饨、酸辣粉和盖浇饭等等,很受同学们欢迎。但是,我特别爱吃小笼蒸包,食堂里能否再增加小笼蒸包(我是否有点自私,不过,应该很多同学都喜欢吃小笼蒸包吧。)”爱吃小笼包的小婷,小心翼翼地将信投进了校长信箱。四天后,学校的食堂里居然热卖起小笼包了。 小婷和小芸不知道,她们在信的末尾承诺的“我不是只会吃包子的学生,我吃了包子之后会努力学习的”已经成了校园名言,尽管同学们不知道是她俩写的。她们也不知道,校长从陕西给孩子们聘来了两名包子师傅,花两三千元买了蒸包子的机器,找了一家名牌鲜肉店,几天就把包子送进了食堂。 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信中,有的学生给校长提愿望,有的学生告老师的状,有的学生给学校建设出主意。“学校暖气也热了,在食堂可以吃上热乎乎的包子了。”学生们笑着说,没想到给校长写信这么管用,以前觉得校长高高在上,离大家很遥远,也没想到这些小事提出来都能实现。 “校长信箱”每周四五十封信 那些说不出口的话通过信纸来传达 在东营市一中的教学楼及办公楼内都能看到“校长信箱”的影子,史本泉校长告诉记者,从9月底“校长信箱”安装后,刚开始每周会收到六七封信件,现在每周有四五十封信了,“有的是学生反映的问题,有的是老师反映的问题。在看过他们的信后我发现,每个给我写信的学生、老师都写得很暖人心。有些匿名书信,待我了解具体情况后,会直接在信件上做批示,然后给相关部门;有些署名书信就直接给当事人回信。” 史本泉校长告诉记者,在他收到“想吃小笼包”的信后,专门跟相关部门开会进行研究,在确定食堂有经营小笼包的能力后,购买相关的设备,在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才正式推出小笼包。食堂牛经理说:“开学初对学生进行的食堂意见调查中,就有学生提出要吃小笼包,校长召集我们开会,进行研究,我们觉得有经营小笼包的能力,才从外面聘请专门的面点师傅。从学生写信到开始卖小笼包,一共四天的时间。” 除了让学生们吃上放心的小笼包,学生写信提出吃饭时想听舒缓音乐的愿望得以实现,宿舍楼暖气不热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史本泉校长告诉记者,学生和老师们写信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在看过校长写的书后,甚至还与他谈论起了教育方法及对教育的感悟。“孩子们提出的合理问题,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通过‘校长信箱’学生能自主参与学校管理,也方便建言献策,加强沟通,平时面对面聊天时,学生说不出口的话通过信件的形式能更好地说明,并且把最基层的问题反映上来,是学校民主解决问题的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