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拖拉机男孩”一个有爱的童年
  • 2012年12月05日  作者:
  • 【PDF版】
更多
□评论员:崔滨
  面对像“拖拉机男孩”刘润琪这样的失怙儿童,政府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通过政府机构、学校和志愿者等多方的干预和介入,让小润琪尽可能获得完整的精神教育和人格培养。
  这是个让人一望生怜的男孩,他瘦小的站立在拖拉机上颠簸前行的身影,令每个看见这一画面的人,不由自主回顾自己的童年。相信所有东营市民都不希望这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拖拉机男孩,在贫困和孤独的阴影里长大,而给他一个有爱的童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行动起来。
  本报3日以来的连续报道,让坡家庄7岁男孩刘润琪的拖拉机生活,变得清晰起来。6岁丧父、母亲没有固定收入的小润琪,在贫困的重压下,学会了开拖拉机帮助家里做农活。而他最大的愿望,仅仅是能有一件厚实的大衣,帮他抵御孤独上学路中的寒冷。
  在本报记者的采访中,刘润琪的同学和帮助他的爱心人士感概:为润琪捐助的冬衣和书籍,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如何让“拖拉机男孩”和其他孩子一样同享欢乐童年,才是更重要的。
  的确,对于小润琪来说,贫困教会了他勇敢和坚强,而且基于润琪家的情况,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也很有可能为其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等优抚政策,保证小润琪的吃饱穿暖将不会是大问题。
  但父爱的缺失和家庭照顾的薄弱,才是润琪今后成长面临的最大问题。“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小润琪遭遇的亲情缺失、父母监护的缺失,极易让小润琪陷入学习成绩差、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等诸多问题,成为影响他今后身心发展的严重负面因素。
  而像小润琪面临的成长精神问题,正是眼下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经济发展、城镇化进步,给了人们更好的生活条件,让小润琪这样的贫困儿童,有了免费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维持其生存的物质条件,如何保障弱势儿童的性格、精神健康成长,正急需我们进一步的关注和努力改善。
  尽管说,家长是监护子女的第一责任人,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但面对像“拖拉机男孩”刘润琪这样的失怙儿童,政府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通过政府机构、学校和志愿者等多方的干预和介入,让小润琪尽可能获得完整的精神教育和人格培养。
  就像那些为小润琪感动,又为他担忧的社会爱心人士希望的,给“拖拉机男孩”一个幸福的童年,让他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并行动起来的事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