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红包抢红包?
一起来科普下压岁钱的变迁史
2019年01月3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中国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和好运。长辈给未成年人发红包,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钱只是让孩子们开心,主要是在红纸,象征好运,吉祥,辟邪。可现在几乎不在乎红纸的象征意义,而在意于钱的多少,在意于红包的外延,红包意义在变异、变迁,在延伸……
红包的由来
  红包的前身就是压岁钱。相传在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吓得哭、闹,接着就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一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后来,有一对夫妻老来得子,视孩子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怕“祟”来害孩子,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当“祟”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时,枕头下迸发出道道金光,吓得“祟”逃跑了。以后大家都学着做,孩子就平安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当然,还有不少其他关于压岁钱的传说,大多大同小异,给孩子压岁钱用以贿赂或者驱散妖魔鬼怪,以期望保平安。
那些年的压岁钱
  压岁钱的形式,古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到了宋元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60年代的红包: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不高,红包也并不是多么盛行。不过,孩子在成长,压岁钱还是要有的。年三十的子时,一家人在一起吃饺子的时候,孩子就要规规矩矩地给家长拜年,随着过年好的声音,父母像变魔术一样,从衣服兜里掏出用红纸折叠的红包,实际上,就是用红纸包裹了一张纸票,孩子们一声欢呼,雀跃而去,到外面急忙打开红包,确实是一张崭新的一元钞票。
70年代的红包:
  这是一个一切从简的年代,从简就从简,孩子就要长大成人了,也不会再为一块钱而惊呼,而夜不能寐。这时候的红包已经变鼓了。一元钱,已经开始变成两元钱。那个时候,两元钱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80年代的红包:
  1986年,这是80后出生的高峰年代,再也不用为一元钱的红包而斤斤计较,红包也更加出色了,虽然还很简单,但确确实实是一个红色的信封,这信封,就开始承载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就是家长的全部精神寄托。
90年代的红包:
  精致的红色纸袋,整个社会都在为这个红颜色的纸袋而疯狂,不论什么人,什么地位,都在争取更多、更大的红包。红包的形式也已经是多种多样的了,里面包裹的钱也越来越多。不过最后孩子们的红包都会被爸妈以“替你保管”为借口拿走吧。
2000年的红包:
  这时的红包已经到了极致,在各大商场均有销售了。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了,不再为当初的10元、20元而满足,最小的红包,已经是一张百元大钞了。不少当初领红包的孩子也已经步入工作岗位,开始为他的后代准备红包了,这就是所谓的轮回吧?当时已经出现极少的电子红包,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病毒,千万不要打开。
2010年的红包:
  流行了多年的纸质版红包,已经开始销声匿迹,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只能偶尔看到红包的影子。
  如今,“抢红包”成了过年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过年期间,在群里抢红包,拼手气。只要一听到手机有声音,速度像百米冲刺一样,手指在屏幕上像鸡啄米似的。抢到了,一阵高兴,当了手气王,更是幸运,没有抢到,就怪破手机,网速慢。说真的不是为了钱的多少,而是为了拼手气,讲刺激。尤其是在大年三十,一家人围着电视机看春晚,个个手里拿着手机,一边看电视,一边刷屏,电视,刷屏两不误。那种乐趣一年也只有过年时才有的呀。
  这些年来,发红包由压岁,吉利,奖励,人气,吉祥演变成一种游戏,由辟邪、祝福到乐趣,是“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是社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但其中变化的只是发红包的形式,不变的是人们的祝福和美好期许。
  本报记者 王帅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