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不谈“诗与远方”回乡看看家中老房
2018年10月09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姨姥爷家曾经的土房。 本报见习记者 徐钰 摄
  ◤生活水平提高了,如今村里大部分居民已经住进了楼房。  本报见习记者 徐钰 摄
     这个国庆,朋友圈中最显眼的字眼还如往年一样——“堵”,我没有跟随大队伍步伐出去游玩,而是自己一个人背着单反来到姨姥爷老家,看了看家里老房子在时代变化下的样子。
  “三间房,两支梁,一扇门,两扇窗”曾是农村建房最真实的写照。据姨姥爷回忆,他们那个年代,一般百姓人家多是三间小草房,用散乱的小石块建成,几支木杆凑合凑合就是大梁,铺上高粱秸抹上稀泥,然后用山草或麦草苫成屋顶,虽然很是简陋,但好歹算是一个“家”。
  在我姨姥爷年轻那会儿,记忆中的家,如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说的房子差不多,一下雨就“屋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那时,麦收之后,家里的头等大事当数修葺旧房子了。乡村房屋的墙头是用泥土加麦秸混合垛起来的,垛一层就停下晾一会,以免变形,朝外的一面用一段木棍上钉好几根细钉子一样的刷子把朝外墙面刷整齐,屋内用铡碎的麦秸或者麦糠和泥混合把墙面粉刷,墙面也不容易裂口。再用白石灰水刷刷。茅草屋最怕刮大风、下大雨。姨姥爷每逢遇到雷雨交加,家里人往往胆战心惊,“外面下小雨、屋里下大雨,锅碗瓢盆在接雨。”姨姥爷谈起以前的茅草屋不禁发出感慨。
  村里的人家都是用蓝色的砖块垒墙,青蓝色的瓦片铺顶,后来用红砖垒墙。但红砖在日晒雨淋下,没几年就开始风化剥落了,远没有蓝砖耐用。在教训面前,那些用红砖盖房的人家开始“亡羊补牢”:旧房子被用水喷湿后抹上一层厚厚的水泥,新房子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给墙体抹水泥。红砖盖的房子失去了本来的面目,统统变成了水泥的灰色。
  我在村子里穿行,沿街总能看到家家户户门楼高大气派,瓷片图案新颖靓丽,不光院墙瓷片好看,对门的迎面墙上还粘上了瓷片风景画,大门两侧粘上大红瓷片对联,上面抬头粘上瓷片金黄大字“家和万事兴”。
  在这个国庆小长假走在农村的路上,宽阔的乡村公路,整齐划一的村庄街道,绿化的村镇草坪。不少农户盖起了两层小楼,农村居民对住房的追求已经从简单的能住就行慢慢变成了学会享受生活。姨姥爷也从先前红砖瓦墙的平房住进了楼房,“从土坯房、茅草屋到砖瓦房,又从砖瓦房到楼房,看到眼前住房的巨大变化,这在几十年前是不敢奢望的事情。”姨姥爷笑呵呵地说。
  这个十一,虽然没有能到远方旅游,但能够到村中去怀旧,也是一番乐事。
  本报见习记者 徐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